• 回到顶部
  • 18926078801
  • QQ客服
  • 微信二维码

用“意象寻根技术”减少咨询师的职业风险

摘要:意象寻根技术是赵燕程在意象对话实践基础上创立的一种子技术。本文以一个虚构个案为例,讨论心理咨询的隐性风险,以及咨询师如何用意象寻根技术,通过体验原发感受,从关系我回到自体我,从继发情绪回到原发情绪,从而将咨询中的风险转化为契机,使来访者和咨询师同时被疗愈,使咨询顺利进行。

 

 

心理咨询师是个风险很高的行业。这句话,想必不论是业内人士,还是行业之外的人都很认同。当得知我的职业是心理咨询师之后,我的邻居常常一边对我投来“同情”的目光,一边说:“这个职业很强大,天天都要接收很多人的负面情绪”。听着这话,我仿佛能感受到,对方觉得我就是个人形垃圾桶,来访者的心理垃圾到在里面,他们好了,离开咨询室。我咋办呢?不知道。

 

这几天接到一个朋友的电话,她想要从事心理咨询工作,问我需要做什么。在介绍了一堆必须上的课和必须进行的培训之外,我问她是否知道这个行业存在的风险。她仔细考虑了一下,说:这个我是想过的。她认为有两个特别大的风险:

 

第一是,可能遇到自己对付不了的个案并且产生比如说来访自伤、自杀等严重后果。

 

第二是,就像现在谜一样的医患关系一样,如果咨询效果不好,可能会被来访者极其家属恶意投诉、攻击。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朋友想到的,的确是心理咨询工作常见的职业风险。这些风险,被我称之为“显性风险”,在很多行业也同样存在。通过评估和法律的手段,便可以极大程度地规避这种风险。

 

(“极大程度”,是很必要的强调。一些外在手段可以规避显性风险的显性部分,但是貌似显性的呈现背后,往往是深层的潜意识动力在主导着,这一部分,也被归入下文的“隐性风险”)。

 

 

 

本文想讨论的重点,是另外一种“隐性风险”。之所以称之为“隐性”,并不是因为这部分完全不能被意识到,而是:

 

一、这些心理内容难以被真实、完整、及时地察觉到。当意识到这些风险的时候,往往我们已经在承受它们带来的苦果了,比如:情感枯竭、职业倦怠等等。这里,特别强调觉察的“真实”性和“完整”、“及时”性。

 

没有深入地体会,我们就无法透彻,看不清发生了什么,真正的问题是什么。我可能会对咨询中的非同寻常给出一种解读,那就会脱离“真实”;我可能会只看到一部分,以为是全部,就会脱离“完整”;虽然感觉非比寻常,但是防御可能让我们对它作出种种合理化,无法“及时”发现,及时处理。而我的每一次不“真正”、不“完整”,不“及时”都是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地培育着风险,直到它渐渐成熟,显现出来,强烈地影响着我、来访和整个咨询,使咨询充满动荡、含混、扑朔迷离。

 

二、这些心理内容的外在表现与内在成因往往不吻合。如果仅做表面处理,是解决不了真正的问题的。

 

心理咨询是一个曼妙的过程。其中滋味并不像漫威的英雄片,永远是线性的平铺直叙,英雄(们)打败怪兽,最终拯救全世界。而是起承转合,像极了莫扎特的《魔笛》:掺杂着期待、喜悦和痛苦、纠缠;既布满暗旋、诱惑,假作真时真亦假,又能使人在最暗的深渊里瞥见智慧和爱的光芒,指引着方向。真相,远不止是肉眼可见的现象。咨询师尤其要通过深度的觉察,透过表象,体会深层的潜意识动力,否则就会淹没在“蜜糖”沼泽里,只是滋养咨访双方的情结而已。

 

我有一位大学生来访者M,大概在咨询30-50次之间的那段时间里。每次咨询开始前,我的疲惫感就会升起,万般不情愿地做着白日梦,特别希望她临时取消咨询,或者是忘记、迟到。M的咨询时间设置在晚上9:00,结束时,已经是10:00。很多时候我都会觉得自己的身体从里到外,都被某种能量塞满了。这种感觉久久不能散去,我就像是一具尸体,只有在小区里行禅,一圈圈走着,直到感觉自己“像”一个活人了,才能回家。夜深人静的小区,有一具“尸体”在游荡。累,觉不爱。

 

过度付出、超时工作、躯体不适、低落无力、烦躁焦虑等等搅合在一起,我越想分辨,它们就越糊成一团。作为专职心理工作者,我们中的大多数,都体验过或者正在体验着不尽如人意的工作状态。我的描述相信您并不陌生。如果这种状态能及时调整,它就不会演变成为危机,但如果我们并未察觉或者深陷在情结中无力出离,危机就会愈演愈烈,双方受伤、脱落,甚至断送职业生涯。

 

我如何具备“慧眼”,拨开迷雾呢?这些“隐性风险”,就产生于咨询的每一个当下,那“看清它”、“化解它”,也在咨询的当下。

 

意象寻根非常强调“当下”。

 

寻根就是从现在,我们与世界相处最有感觉的点上开启心的旅程,回溯到产生这一点的根源。

 

要回归自体,就需要注意当下我有什么想法、感受和感觉。

 

——当下,我意识到自己想“分辨”。

 

——(感受)分辨的劲儿有8、9分。同时,我的内心很焦躁,摒着一口气。头痛。

 

——保持呼吸,体会着我感受到的所有的感觉......

 

——我的状态,像是一位女士,30多岁,在头脑中拼命搜索着“不对劲儿”的地方,但是,怎么就不对劲儿了?并不很清晰,需要用力“想”。但,还是想不出来。我还在拼命地“捋”,找各种办法,想总结出什么。

 

——体会头部“用劲儿”、“分辨”。在这种感觉下降到5、6分的时候,注意自己,我感受到了我异常的急躁。

 

在意象中,M就像是一块厚厚的混凝土。无论我如何费力去敲、砸,甚至用钻头钻,这片墙上最多也就是留下几个指甲盖大小的坑,并没有太大反应。我非常着急,冲着M喊,你不要放弃,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但是,混凝土的墙,还是纹丝不动。它(墙)的里里外外,都是混凝土,实心的,心死了。

 
 

——意象中,在哪片墙的后面,我看到M的身体,肚脐以下,掩埋在了深咖啡色的混沌的沼泽里。她已经完全放弃了挣扎,也完全没有想出来的意愿。我的手紧紧抓住她,不肯放开。在我看来,我是唯一能救她的人了。“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开你的手”。

 

但是,她完全放弃的身体,仍然在下坠着,只是速度稍慢了。我也被拖着,也在慢慢进入这片沼泽。

 

——我用尽所有力气,也拉不住对方了。注意自己。“我”,是一个小孩子,4、5岁。丁丁。特别的悲伤,“我拖不动她了,她要掉下去了”。我累得躺在地上,嚎啕大哭。“我救不了她”!

.....

 

咨询中,M的痛苦时常会触发我进入丁丁的状态。内心充满了怜悯和爱,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毫无保留地帮助对方。这种心,是我成为咨询师的原因之一:真诚、奉献、乐于助人,不计个人得失,把来访的利益放在自己的需要之前。但这同时也是危险的。抽取一个孩子的能量“去”“硬捞”一个成年人,这是多么大的消耗啊。这不仅会把自己搭进去,而且,对来访者是真的好吗?意象对话坚守的操作原则是自知为本、真爱为本、信任与承当为本、在现实中行动为本、生命与成长为本。咨询要来访者自己有意愿,自己想改变痛苦,为自己的生命负责,而不是仅仅由咨询师拖着。

 

 

——我意识到我的注意力都在对方。我使了这么大的劲儿。如果此刻,我来感受我自己呢?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呢?

 

感受主体感受到的原发感受,是意象寻根技术的关键点也是难点。但是,感受原发感受所带来的巨大的心理能量是我很难承受的。

 

我很快就把“孩子”客体化了,有一个人评价:这是一个没有家的孩子,是流浪儿。身体上有一个大洞。我看着她。

 

我意识着自己“客体化”的动作,心理冒出来这样一句话:“我没有家,没有妈妈”。但是我却感受不到我有任何情绪。人格状态,也在切换着。

 

此刻,我的眼睛(注意力)很容易看向别人。似乎我不重要,别人更重要。我去爱没有妈妈的孩子吧,让她不要再痛苦了:我不可怜,她可怜。

 

我还是没有任何情绪。但我的身体,却像是一个罐子,僵硬、麻木,所有的情绪,都被牢牢地“关在”里面。我只能隐隐约约地感受到,身体里面有很多能量,但是,却什么都感觉不到,那是什么。一股很强的昏沉升上来,我非常困。我知道,此刻,我体验到的能量的强度,已经超出了我的定力所能承托的极限。我整个人都笼罩在一股逆转的能量中。

黄金级意象对话心理师赵燕程老师

我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呼吸上,放在顺转的手臂上。

 

——再来感受自己:虚、散,和环境融在一起。自己的全身都在虚、散的状态里的感觉里,不好受,很难受。小腹、嗓子、心口等地方,时常会收紧。

 

保持呼吸,感受着自己的状态。

 
 

很久,随着呼吸,定、安稳的感觉一点点升起了——虽然很微弱,但这是我。

 

——再来感受自己“去”帮忙的时候,我是感受到了什么呢?

 

我心里很难受,感受到了对方痛苦感,还有无力和绝望感。

 

透过我的感觉,一步步回到自体我,体验来访,我发现那一刻,我对M的痛苦感同身受。只不过,她的痛苦1,触发了我的痛苦1’,我没有抱持住我的痛苦,而是直接“出手帮忙”,将自己的心理内容染到M的心里。自己虚耗,同时,也激起了她的应对。在咨询中,她不得不应付我,表面上是很积极配合。但实际上早就对任何人不抱希望,陷入无力和绝望感中。来访也没有被理解到。在咨询中,M很配合,但症状就是没有改善。此刻,我感觉她心里对好转根本不抱希望。

 

——在意象中,我把我体验到的她告诉了意象中的M。我忐忑地松开了手。但是对方并没有如我想象中,迅速地下沉,她静止着。眼睛看向我。有点愣住了。

 

我提醒她注意到自己身、心的状态。问她此刻的感受。

 

接下来的,就可以在咨询里,继续进行了。

 

“我可以帮助你,但我不能替代你”。

 

以上的体验,不仅呈现了咨询师的情结,也呈现了来访者的问题,以及两个人的在潜意识层面是如何勾连、相互影响的。咨询未来的方向也自然变得清晰、明确了。危机也可以转化为契机!

 

 

此时,再来看我认为的,咨询师最常见的两种职业风险。“隐性”背后无不是深层潜意识的体现。

 

过度消耗

 

咨询师的过度消耗,有时是在咨询室和来访共谋的结果。比如和M的咨询,我“吐血式”付出,她也不能活出自己,咨询停滞不前,但把受伤感投给别人,我来拯救。这样的操作,不仅使我脱离虚、散、弱小感,同时还觉得自己很强大、很崇高,很“舒服”;她不用为自己负责,躺平等着我哺育,也“舒服”。

 

有的时候是咨询师和整个社会共谋的结果。很多咨询师奉献“成瘾”,助人“成瘾”,这样的应对,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社会对咨询师的定位。“咨询师是助人的职业”、“承担”、“拯救灵魂”等等是咨询师头上的标签。被赞扬的时刻,总是很有存在感的,同时也极大地满足自恋,对吧。在很多的职业培训里都在训练我们如何更好地觉察自己,帮助他人,但却很少提及我们的职业风险,以及如何具体可行地规避这些风险,进行自己照顾。

 

稍微扩展开来,社会对诸如医生、教师、公务员等“奉献者”的舆论是清一色的赞美,近乎神化,其实要求很高。如果我们内心真的把这些赞美当真,那也就不好意思做有烦恼,需要关爱的“人”了。这就是为什么这些行业的压力、枯竭、倦怠现象非常普遍的原因之一吧。

黄金级意象对话心理师赵燕程老师

替代性创伤

 

大多深度心理学流派的咨询师们,都会对痛苦有过深刻、持久的体验。痛苦,就像是冬季的漫漫长夜中冰冷的风,虽然刺骨,但却能让人保持清醒。很多伟人、哲学家、艺术家都经历着痛苦的磨难。有时,和自己的痛苦深深相连反而会触发很多艺术的灵感和思想的火花,催生出许多惊世骇俗的作品。

 

熟悉痛苦,时常反思、自省的咨询师们,更容易对来访的悲伤、丧失、创伤感同身受。当我们和来访的情结深处有很多相似性的时候,“替代”就更容易发生。

 

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去染。虽然很多人都会体验到相类似的情绪,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情绪、感受、认知、躯体反应,谁引起谁,谁导致谁,细细体会,大家都不同。

 

觉照技术,简单地说,就是在我们和他人相处的每一个当下都能觉察到两个口袋的心理内容。一个是我的口袋:我的+我对ta的;另一个是对方的口袋:ta的+ta对我的。

 

觉照两个口袋的心理内容,分清哪些是我的,哪些是ta的,我们又是怎么互动的,能有效去染,同时又使双方都能得到疗愈。此外,体会自己心理动力的方向也非常重要。在能量逆转的时候,我认同了什么?

 

痛苦不可怕,面对痛苦,体验痛苦,才能转化痛苦。

 

但,没有觉知,对痛苦上瘾:没有痛苦制造痛苦,或者自虐般地品尝痛苦,或者将承受痛苦作为显示自己深刻的证据,或者成就情结,把自我的存在感与痛苦想连,痛苦在,故我在就太可怕了。当替代性地承受痛苦变成了一种防御,就可怕加可怕。

 

以上只是列举了两项风险。但实际上,无论内容是什么,寻根的方法都是一样:从关系我回到自体我,从继发情绪回到原发情绪,注意我们能量的方向。当我们体验到的心理能量过大的时候,我们就需要修定了。

 

体验可以暂时搁置,但舍弃应对带来的利益,勇于面对、承当,守住虚、散、痛苦感,才能真正解开这颗心上的千千结。

 

有什么比直接面对原发感受更能滋养我们的内心呢?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意象寻根公众号的观点或立场。

 

 

作者简介

王婷

准珍珠级意象对话心理师,

意象对话首批推荐咨询师;

意象寻根技术研习者。

 

转自公众号:意象寻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