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到顶部
  • 18926078801
  • QQ客服
  • 微信二维码

周烁方:如何把意象看明白?

  本文出自第十八届全国意象对话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意象是意象对话的核心媒介。在心理咨询与自我成长中,复杂的心理活动化为意象,便于我们去了解和互动。人的心理活动是复杂的、多面的,意象作为人心理活动的反应,其内涵也是复杂的、多面的。如果心理师能够更全面地把握意象的内涵,把意象看明白,也就近似于透彻理解了人的心理活动,为进一步的心理发展、情结化解打下了良好基础。

 

 

在意象对话学习初期,启动原始认知、恢复情绪敏感性、找到“感觉”是最主要的任务。因此学习者在初期对意象所做的主要是“体验”和“感受”,以弥补成年后逻辑认知过度发展、原始认知发展不足的缺陷。当学习者渡过了初级阶段,原始认知已充分启动,对自身情绪感受也足够敏感,恢复了和“心”的连接之后,就应该继续发展对意象的分析、理解能力。

 

这就好比一个人从小只用右手右腿,导致成年后左右失衡,为了帮助他,我们先要让他开始练习不熟悉的左手和左腿,使其左半边身体得以恢复正常活动功能。开始时,为了更好地锻炼左侧,需要尽可能放弃使用身体的右侧,哪怕行动困难,也要坚持,不能一觉得困难就放弃左侧改回右侧。当他的左手左脚能相对自如地运动时,这个弥补性的锻炼就完成了。再接下来,不应该继续维持锻炼期间只用左手左脚,不用右手右脚的习惯了,不然就从“左侧瘫痪的右撇子”变成了“右侧瘫痪的左撇子”。接下来要做的,是时左时右、左右并用、协调合作,成为一个左右皆可,切换灵活、配合得当的健全人。这里说的左和右的关系,即是原始认知与逻辑思维的关系。

 

 

意象是表意(意图意愿意志)的象、意象具有象征意义、意象有叙事性、意象贴近情绪感受贴近无意识,这些都是意象的特点。意象有近似“全息”的属性。因此,在渡过初期的学习阶段之后,意象对话的学习者应该开始关注意象中丰富的信息,以体验、理解、分析的综合方式,学习把一个意象“看明白”。

 

大部分意象对话初学者遵循着“情绪→意象→情绪”的路线进行成长体验,由当下能觉察到的情绪感受引入,进入意象,在意象中适度探索后,找到能引发强烈、显著情绪感受的点,进行体会与宣泄。如使用起始意象,学习者的路线则通常是“意象→情绪”。这其中没有或较少有思维的参与,主要原因就是在初学阶段为了启动原始认知,需要对逻辑认知的活动进行一定的抑制和放弃。在这样的体验过程中,那些以情绪压抑为主要因素的情结通常能得到较好的化解。

 

但情结的构成要素不止有情绪感受,还包含了应对(心理动作),信念(固化的认识),子人格(人格状态),子人格关系(互动模式),情境,故事等。当一个情结的关键要素不是情绪感受,而是应对、信念、关系等,以释放情绪为主的意象体验方式就行不通了。这种问题主要体现为:针对一个情结做了很多看意象,体会情绪,释放情绪的工作,但过不多久情结又恢复了原状。实际上,意象对情结的呈现是相当全面的,想要深入理解一个情结,找到化解情结的关键,只需要对相应的意象进行充分的探索、体验和分析,也就是把意象“看明白”,情结自然也就明白了。

 

 

怎么算把意象看明白呢?我个人的理解是,把一个意象沿着个人无意识的脉络充分展开,将意象中的情境和故事澄清,然后再看清意象里的情绪感受、应对、信念、子人格、关系互动等方面,通过对情境、故事、象征意义的理解与分析,找到原本意象的切入点(可能是情绪感受、现实症状或其他心理活动)在整个意象里的位置或角色。一旦把意象看明白了,人的情绪、症状或心理活动就在意象里找到了缘由,而最有效、最根本的解决方案也就同时浮现了。

 

这样描述听起来有些复杂,实际操作时,可以把意象的叙事性,即意象的情境或故事作为一个中转站。不论从哪里作为入口进入意象,都先别急着下手处理,而是沿着无意识脉络(尽量避免个人意识的影响)扩展开来,先看清意象的情境和故事,搞清楚情况,看清来龙去脉,然后再判断要在意象的哪个部分进行更深入的体验,从哪里下手化解问题。在这个过程里,意象的展开、探索、体验大都是原始认知在起作用,而考虑如何展开,如何探索,对整体进行分析,决定从何处下手解决等则需要逻辑认知的参与。

 

 

举一个例子。某甲较为自卑,想要改变。

 

一、由自卑感进入意象,看到一个四五岁的女孩抬不起头,觉得自己不好。

 

二、看这个女孩在哪里,在一个老式房子的客厅里。

 

三、看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女孩抬不起头,觉得自己不好,看到了女孩的妈妈骂她“你真没用”。

 

四、看女孩和妈妈的关系,发现女孩依赖于妈妈,但妈妈不喜欢女孩,嫌弃她。

 

五、看妈妈为什么不喜欢自己的孩子,发现妈妈想生个男孩来给自己在婆家提升地位,结果生了个女孩,自己的丈夫、婆婆都不高兴。

 

六、看到女孩的爸爸家里一直重男轻女,娶媳妇就是为了生男孩传宗接代。

 

七、看女孩的妈妈为什么也想生男孩,发现妈妈自己觉得做女人很苦,并且当年妈妈在家不受父母喜欢,在家很压抑,想赶快嫁人好离开自己的父母,因此在结婚时找了一个家庭条件好的男人,并没有考虑感情、性格等要素。

 

 

意象探索到这里,我们就会发现某甲的自卑表面上看只是一个感受或者状态,实际上背后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自卑是系统性问题在“四五岁的女孩”这个子人格身上的体现,当这个子人格在某甲身上被激活时,某甲就体验到了自卑感。

 

在意象展开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一种探索、好奇的精神作为支撑,不断地去探索细节、环境、关系、情境、故事的来龙去脉,另一方面又要记得最初引入意象的起点是自卑感,要把自卑感放在比较核心的位置,为了理解自卑感而去探索和展开,而不会过度陷入无关的细节,导致意象无限展开失去焦点。(比如女孩的父亲和奶奶之间的关系,和女孩的自卑感之间的关联就比较弱,因此不必在这时太过展开探索)

 

 

对意象的探索、展开和对意象的分析、理解有时候不能区分得那么清楚,甚至于是同一过程。因为对意象的分析与理解往往决定了意象探索、展开的方向。

 

比如,在看到第三步的时候,我分析女孩子人格的自卑受妈妈子人格(这里也暗含了我判断妈妈是一个子人格,是已经被某甲内化到自己身上的部分,而不仅仅是童年记忆中的妈妈)影响较大,无法避开妈妈子人格来解决女孩的自卑问题,因此在第四部和第五步,就着重澄清妈妈子人格的特点、故事以及和女孩子人格的关系。在第六步,关注点跑到了女孩爸爸的家族,但这一步探索的目的,还是为了理解妈妈为什么不喜欢自己的孩子,因此在第六步之后,没有再深入探索女孩爸爸家里重男轻女的历史和创伤,而是在第七步又回到了妈妈身上,看看即使自己的丈夫家里重男轻女,但妈妈为什么也会有类似的想法。深圳意象对话

 

探索有时是沿着分析线索进行的,是有目的的探索,因此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就直接构成了对整个意象的理解。

 

 

至此,我们可以做出判断,要想解决女孩的自卑问题,从哪里入手的效果最好。

 

直接从女孩入手可以吗?比较难,因为女孩总是被妈妈骂没用,而妈妈是被某甲内化了的子人格,相当于某甲经常无意识地自己骂自己,自己贬低自己,这个负面的影响总是在被不断施加。因此即使多陪伴女孩,体会情绪,接纳认可鼓励她,她也不容易好起来,因为在成长体验以外的时间,转过头无意识就会自我攻击和贬低,造成新的创伤。

 

从女孩的爸爸家入手可以吗?不清楚,至少目前来看很间接。因为在这个意象的故事里,对女孩直接造成影响的就是妈妈,而妈妈不接受自己的孩子是女孩这件事,也并非全都由爸爸的家族引起,而是有妈妈自身历史的多重原因。

 

因此,在这个虚拟的例子里,我的分析是,最合适的入手点是妈妈。妈妈想要男孩,一是自己作为女孩过得苦,这是一个创伤;二是为了在婆家获得地位,但婆家地位如此重要,是因为妈妈和自己娘家的关系不好,想借婚姻逃避,但又不完全想承担这一逃避行动的后果。具体而言,一是体会妈妈子人格觉得“做女人很苦”这一信念背后的情绪和创伤,二是体会妈妈自己娘家的关系,以及意识到自己借由结婚生子逃避问题,应当对自己的行为有所担当,而非将情绪转嫁给自己的女儿。深圳心理咨询

 

 

在上述例子里,读者可能会发现,这其中有一些我尚未言明的处理原则。比如为什么通过担当来解决逃避问题。我对此未进行详细叙述的原因在于,对一个情境做分析、做判断、找到解决方案的原则、方式、风格是因人而异的,只要是大致秉承意象对话信爱知行基本价值观的方式和原则,都是和意象对话疗法相融的。

 

另外,意象所反映的心理活动,不止限于固结的心理能量(情结),还包括各类心理发展议题。在《心理发展评估与养育》(2021年第十七届意象对话研讨会论文)一文中,我对固结性问题和发展性问题做了适度的辨析。要了解一个意象中的发展性议题是什么,也不能仅靠体验和释放情绪,而是需要对意象进行综合性的体验、分析、理解、判断。在把意象看明白之后,才能知道一个发展的困境应该怎样突破,怎样化解,如何顺应生命力的自然展现,活出新的状态。

 

 

点击查看第十九届全国意象对话学术研讨会征稿启事

 

 周烁方 

作者简介

❖ 意象对话研究中心理事长

❖ 黄金级意象对话心理师

❖ 中国社工联合会心理健康工作委员会意象对话心理社工团队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