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到顶部
  • 18926078801
  • QQ客服
  • 微信二维码

蔡晨瑞: 意象对话创新子技术—— “意象画”

2008年8月,蔡晨瑞撰写的《我画我心——意象对话了解人心》 一书 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诸位同人看后,都希望他能用课程或工作坊的形 式来讲解和演示如何看画、如何运用画画来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于是, 他开始在社会上讲授“意象画”的课程,同时,把这种方式应用于他的意  象对话小组活动、督导及个案咨询。“且学且做,且做且学”,他一直坚持  到现在。


“意象画”心理咨询技巧,是在遵循意象对话心理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引导画者(来访者)对其画作进行体验,在体验过程中对画作(或求 治问题)有所发现、领悟,从而对画者的现实心理困扰有所消解。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意象画”的“画”就是普通意义上的画画,而 不是画出意象;看画时,则需要用“看”意象的方法来“看”画。所以, 这也是“意象画”心理咨询技术与意象对话疗法的共通之处,即“看”。


1. 目 的


“意象画”的根本目的,即解决来访者所求治的心理问题或症状消解。 虽然它是运用画画的形式,但不具有投射测验(比如,房、树、人、技术 等)的功能。因此,该技术不运用于对来访者画作的程序性评估和结构分  析。就像我们通俗所理解的, “你(咨询师)从画中能看出我有什么问题 吗?”——“意象画”不做此事。


它的直接目的在于帮助画者“体验到画作本身存在的问题”,从而进 行反思和领悟。


2.适用范围


从心理咨询解决问题的难易程度来说,“意象画”咨询技术适用于一 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的早期;在非心理咨询的场合,可以 把“意象画”设计成团体游戏或活动;年龄上的范围,基本在八至六十岁 之间;最主要的适用标准是,被试须基本具备自我觉察能力和反观能力。
适用形式:个案咨询;团体治疗。

3. 原理

“意象画”的基本原理与意象对话是一致的。在“意象画”里,画就 等同于意象。比如,画者说,我不会画或画不出来,转换成意象对话的语 言就是:我看不到意象。


对于出现的意象,我们需要“找感觉”;对于“意象画”,我们需要 “体验”。


当来访者对自己看到的“意象”有所领悟了,来访者的问题得以消 解;画者对于自己的画作有所领悟了,画者的问题得以消解。


所以,“意象画”心理咨询技巧仍然属于一种潜意识层面的调节, 一 种“下对下”的调节。意象对话的工作对象是意象,“意象画”的工作对象是画。


4.看画的前提


当画者完成了画作,在看画之前,咨询师和画者须遵守两个前提。 (1)不探究画者的作画动机和意图;


(2)不探究画者的绘画技能。


这是因为,咨询师的直接目的和任务就是“看画”,这两个前提的内 容都与眼前的这张画作本身无关。


5. 看画的基本原则


“意象画”心理咨询技巧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所采用的看画方式。 研发者将看画的方式总结出“二十字方针”:“奇特之处、眼见为实、自圆 其说、就画论画、回到画中”。


咨询师只要按此方式看画,并引导画者对画作进行体验和讨论即可, 容易记忆,简单又实用。以下是对“二十字方针”的具体说明。实际运用 是非常灵活的,就像游击战十六字方针一样,需要经过一个从熟练掌握到 艺术创造的过程。


(1)奇特之处


当画者把画作放在咨询师面前,扑面而来的就是奇特之处,这个奇特 之处该是自然而然出现在你面前的。如果把奇特之处展开一下,就是画面 上特殊、特别、奇怪、奇特之处。还要强调一点的是,这个奇特之处是公 认的,如果别人见了也是如此的反应才算,这样就避免了咨询师个人的喜 好带来的偏差。


比如,房子飞在天上、房子没有门窗、人物缺少“部件”等,谁看了 都认为奇特的地方。有时一处,有时多处。然后,选择一处就可以进行讨 论了。比如,人物画中的人缺少(其实就是没画上)耳朵,就可问问画 者:“这个人要是没耳朵,他怎么生活呀?”以此引起他的思考。


这个原则在“看”画中所起的作用是创造讨论的起点。


(2)眼见为实


眼见为实,就是画上的内容是什么样子,就视为什么样子。早先朱建 军先生把它概括为“所画即所见”。这个原则的作用是,让画者从自我想 象中回到眼前的实际图画上。


举例来说,人物画上的一个人,头上画着三根头发。画者一般会说, 这三根就代表很多。看画的咨询师说,就看到三根。要是很多,就请画上  去。其实,这个头发很多是“想象”中的,而不是眼前画中人的实际情  况。这个原则的要点是“较真”,可以帮助画者从想象中回到现实;同时, 也会成为咨询师与画者交流的一个起始处,比如,针对三根头发的人,咨  询师问:“如果这个人真就长了三根头发,他怎么了?”


(3)自圆其说


在五条原则中,这条原则是使用起来最有难度的一个。因为就奇特之 处或眼见为实之处提问后,需要画者给(编)出一个理由,并且是比较符 合现实逻辑的理由。仍以三根头发的人为例,画者可以说: “这个人为了 时髦,专门留了三根头发。”这个就是符合逻辑的自圆其说。画者如果说: “风给吹掉的”,就不算是符合逻辑的理由。


还有一个难度在于,画者说,我不会画头发,就画了三根代表的,这 就是理由!这样的话,前文所述的“前提条件”就用上了,即不考虑绘画 技巧。当然,这样似乎会进行不下去。那么,先说能进行下去会出现的 情况。


接着说“三根头发”的故事。咨询师围绕它提出一系列问题:“只留 三根头发的难度也很大,是怎样做到的?”“这种时髦和其他种时髦有何种  不同?”“为什么不是四根或两根?”“如何保持三根的状态?这个形象保持 多久了?”“当初是怎样决定留此发型的?”等问题,只要画者能自圆其说, 画者对画上的人物就会越来越了解,越来越能体会到画上人物的心境,仿 佛画上的人物活了一样。这样我们“看画”的直接目的就达到了。


再说进行不下去的情况。具体原因较多,常见的有:阻抗、想象力、 熟练程度等。这时,为了保证咨询师能够继续进行下去,可用以下规定问  题进行提问: a.  画上的人(物)如果真是如此,会给他(她、它)带来什  么实实在在的好处; b.  如果真的这样,会给他(她、它)带来哪些弊端; 把这两个问题谈得透彻一些,比较一下得失。然后讨论:怎样才能避免弊  端的出现。这样也能帮助画者进一步体会到画中人(物)的感受。


(4)就画论画


就画论画,只探讨画作中的内容,或者说画作呈现的现实样子。比 如, 一位画者画了一只宠物狗,讨论画时,基本上画者都是谈论他家里现 实的那只狗,因为他坚信他画的就是家里的那只宠物狗。但是,咨询师和画者当场讨论的是画上的狗。 一切讨论以画上的狗为核心。


该原则的另一个意图,是防止画者把视线从画作上移开,弃画作而不 顾,只谈论现实之事。在“看画”的时候,不谈论现实之事,就是为了把 画者外投的注意力转向自我反观,而“画”此时就充当“镜子”,当然要 就画论画,不离开“镜子”了。


(5)回到画中


在看画的过程中,画者完全不谈现实也是不可能的。例如, 一位女大  学生画了一个躲在角落里的孩子(人物的性别特征不明显,画者确认为男 性),当运用“自圆其说”原则时,问她,画上的男孩子躲在角落里会给 他带来什么益处?她想想说,可以不在众人面前出丑。当说完这句话时, 她突然想到自己上小学时的一件事。她说,四年级时,自己是各方面都非  常优秀的学生,总是被表扬。 一次,她迟到了,被老师关在教室门外,老  师在教室里隔着门批评自己,同学们都听着,当时觉得非常窘,从那以后  好长时间都觉得在同学们面前抬不起头。


本来是在说画上的男孩子,说着说着想起了自己小学时的创伤性事  件。这时,咨询师一定要允许画者把想到的事件说完,包括其中蕴含的情   绪也要获得释放。之后,再回到画中。可以这样来“接话”,“你那时是被   老师当众批评,觉得自己出丑了;那么画上的男孩子是怕出什么丑呢?” 这样,画者就会继续对画进行“观察”,去发现画上男孩子怕出丑的原因。


灵活运用以上5个“看画”原则,咨询师和画者一定会在画作中共同 发现一些“问题”,顺利地解决这些“问题”,就是治愈之径。


原则是一种底线,也是一种尺度,所以,留给咨询师的创造空间很 大。只要把握住了原则,就不会出现太离谱的偏差。

我画我心——意象对话了解人心
我画我心——意象对话了解人心



6. 操作步骤


(1)陈述问题


咨询常规都是要来访者诉说求治的问题。问题一般为两类: 一类是现 实问题,比如,考试焦虑、夫妻关系、失眠等,是有外在事件支撑的; 一 类是存在一种不适的内心感受,不以外在事件是否发生为转移。在遵循咨 询前访谈的基本规则的前提下,意象对话心理师一般会鼓励来访者较为充 分地描述内心感受。虽然来访者会讲现实问题,我们仍会着重关注来访者 在现实问题困扰中的内心感受。当来访者的内心感受得以充分描述时,即完成“意象画”的第一步。


之后的咨询重点就放在画作上。


(2)展开绘画


展开绘画的总指导语是: “现在你把这种感受画出来,想怎样画都可 以。”同时要告诉来访者三个小要求: a.  必须是画,而不是抽象图形或涂 鸦; b.  画上不得出现汉字、英文字母、数字、符号(如+、箭头等); c.  自己看得懂就可以(意思是鼓励画者不要考虑绘画技能的因素)


绘画的时间设置在十分钟以内, 一般不需要强调绘画时间,只有当画 者因长时间犹豫不决或追求完美而导致绘画时间超过了十分钟的时候,咨 询师需要提示:“还有两分钟,到点即视为画作完成”。


临床实践表明,画者一般都会在五分钟以内完成画作。


(3)讨论


画作完成之后,按照看画的“二十字方针”与画者(来访者)讨论。 下面提供三种讨论技巧,以供参考。


第一,姿势法,如果画中有人物姿势比较独特,可令画者模仿画中人  物摆出同样姿势,未经咨询师允许的情况下,画者不得擅自移动身体,必 要时给予鼓励。这时,询问三方面的感觉:身体感觉、心理感受、情绪。 一般通过姿势模拟,两三分钟即可体会出上述感受。这些感受都可视为画 中人的感觉。这个方法可以帮助画者更多地了解画中人物的真实感受。


特别注意:危险姿势或可能带来伤害的姿势不要模仿!


第二,换人法,在画者对画作的主观解释过于强烈时,建议使用这个 技巧。咨询师引导语:“假如这幅画不是你画的,刚才你对画的哪些说法 或解释就不存在了?或者说,假如这幅画不是你画的,你(在画上)会有 什么新发现?”这样“特殊之处”就会自然显现了。


第三,时空法,这个技巧在于帮助画者发现画中存在的矛盾之处或局 限之处。时空的内容包括:年龄、时间、季节、年代、地域、场合等。


(4)展望


经过讨论,就会发现画作中存在的问题。然后跟画者展望一下,如果 重新来画,会作怎样的改变?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的是,对新画的改变 要合情合理,切勿贪多求大。如果画者坚持重来,也要给予尊重,但新的 画作也要进行展望。这个过程中,咨询师可以提出自己对“新画作”的意 见,但采纳与否由画者决定。



(5)布置作业


在家里完成“新画作”,可以是一幅,也可以是多幅(不断改进的结 果)。需要提醒画者的是,不可一口气画多张,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有:突击 完成作业;对每一幅画作都不满意,希望一下子画得最好。以一天一张为限。


(6)对画作的保存


第一,画者每次咨询都要把所有画作带到咨询室;


第二,画者用结实的文件夹或档案袋保存,防止污损折叠,咨询结束 后要将画作妥善保存。


(7)再次面谈


画者带来“新画作”,一幅或多幅(包括草稿画)。如果是多幅,则由 画者自行选定其中一张。询问作画过程,就选定的“新画作”再次展开讨 论。如果画者没有完成作业,或忘记带来“新画作”,那么在咨询室现场 完成,然后讨论。


7. 变式


上述“意象画”展示的是自由画方式。还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其 变式。


变式一:基于画者的不同特点,采用回忆画的方式,即鼓励画者回忆 一下曾经画的东西(人物),然后画出即可。


变式二:写实画。给画者摆放一个简单的物品(器皿、玩具等),让 其照着画。


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是来访者自己画的画就可以。变式的看画原则与 步骤皆与自由画相同。


8. 禁忌


(1)不得在非咨询或心理学活动场合使用该技术;


(2)不得对无自我觉察和反观能力的人使用该技术;


(3)不得将房、树、人等投射测验的分析方式与本技术混用;


(4)不得擅自损毁丢弃来访者的画作。


9. 注意事项


(1)对于实在不会画的内容(比如,汽车、楼房、鞋、手等),可鼓励画者学习,但要注意,完成作业时不能印着画。


(2)画的讨论是无穷尽的,以来访者求治问题症状消解为结束咨询的 指标。



摘自苑媛、曹昱、朱建军《意象对话临床技术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