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到顶部
  • 18926078801
  • QQ客服
  • 微信二维码

意象对话心得分享:小组作业和成长体验

时间:2015年12月6日周日晚7点

 

主题:小组作业和成长体验

 

分享者:张如江

 

【随缘心理工作坊创始人;珍珠级意象对话心理师;意象对话第六期全程班学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有丰富的个体咨询和带领小组的经验:个人成长达几千小时,三年的网络和地面小组带组经验;多年被分析和自我分析的体验,明了个人核心情结;技术方向:意象对话结合精神分析、绘画、沙盘、躯体、禅修等。】

 

编者按:【一起感恩 @成若那兰-孙宁 整理了张如江老师的分享。尤其这周恰逢她事多人累,还赶着把录音整理出来,原本说只要摘录重要观点就好,孙宁依然选择了“回归原味”基本照原话记录。我说:一份付出,500份受益;孙宁回我:整理带给自己的收获更大啊!为这样一份觉察和自主选择,敬意油然而生。尤记得,当整理稿陆陆续续发来的时候,我才发现,那叫一个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啊!长得就好像一滴水一滴水,汇成了一条河......接下来就让我们再次感恩并享受她的倾情制作吧。】


分享录音文字整理:(口语和文字表达的差异性,个别地方整理者有小调整,不影响原意。温馨提示:想收听语音的小伙伴请到“深度成长小组分享”群里索取语音下载链接。)

 

我是张如江,来自内蒙古赤峰。今年8月份意象对话研讨会前的珍珠考评中被评为珍珠的。我从2013年开始,一共参加了三次珍珠评定。从2012年到2015年,我连续参加了四次意象对话研讨会。下面我介绍一下自己受训的背景,可能有点炫耀的嫌疑,但是还是要说一下。我参评珍珠之前参加了初、中级班,三次赵老师的深度体验,蔡老师的意象画,曹老师心身疾病治疗,周烁方老师公益游戏治疗工作坊,吴勤老师四次家排系列课程,吴老师在意象对话方面的影响力和成长度都是非常棒的。其他方面参加过成峰法师的正念与自我关怀禅期,唐昌卿老师的正念课程,以及沙盘和依恋关系的课程,我个人参加的工作坊基本就是以上这些。今年7月份开始参加了意象对话第六期全程班,除此之外,自2011年5月份开始跟着田惠英老师,后续跟着王路骋老师做成长小组的个人成长。

 

我参加珍珠评选一共三次,第一次感觉有点自命不凡;第二次感觉是胜券在握,很有把握,但是第二次给我的回应,给我的影响更大一些;今年参加珍珠评选有点放下,给我的感觉是不太在意评选的结果。

 

总结下我自己成长的经验:

 

一方面是因为我在内蒙古赤峰,有田惠英老师带着我和其他学习意象对话的同学在赤峰当地形成了一个有影响力的、且有一定规模的意象对话团队。

 

另一方面是参加长期的个人成长小组。我从2011年5月份到今年年后一直参加田老师的成长小组,一共3年多的时间,到今年。然后就是王路骋老师大约一年半的3期网络成长小组,现在还是非常紧张和焦虑的。

 

第三个就是我在个人学习成长过程中的努力,我在每个成长小组的出勤率都是很高的。其实我想表达,我在深度的团体式的成长小组中获益是相当丰厚的。很多成长得好的前辈都说我这一两年成长得很快,我个人感觉之所以能有所谓快的成长,是因为在小组中的获益颇丰。之所以罗列以上的受训经历,是想表达,其实我参加的工作坊是不算多的,但是我在小组中持续的浸泡时间是相对长一些的。所以说在小组成长,是一种最经济、最划算、见效最快的个人成长方式。

 

我自己在选择小组或工作坊的参考标准

 

是我当下最需要或者能帮助我解决当下一种情结的主题,有可能会包括亲自话题,两性关系话题,个人成长话题等。还有就是有一定的时间间隔:小组是一直持续进行的。在走了两三个月的一段时间以后,需要一个有一个主题式的或者有一定深度的工作坊来把帮自己把之前在小组里获得的滋养、感受,甚至是瓶颈往下带一带。这样一来可以对小组的成长效果做一个检验,也可以探索进一步往下深入的方向。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小组成长里面是往横的方面扩发展,而深度的工作坊或者主题性活动是往深度挖掘.就像赵老师的深度体验班或者主题活动像是往深处挖井的过程,而日常的自我训练、自我练习、自我成长和成长小组中,是一个拓宽的过程,好比在地面上挖了一个洞,是一个不断地向潜意识探索的过程。

 

读书的方面:我会在一定时间选择适合当下状态的书籍。比如早期的时候读得比较多的是朱老师的几本书,包括意象对话心理治疗,技术类的书籍,案例督导集等,选择的是适合自己当下状态的书籍。

 

我在小组里获益最多的是作业方面的。

 

在小组中如何给小组成员留作业,或者如火如荼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想分享给大家自己在做作业这方面的一些获益。我将小组的作业分成两类:

 

一个是将活动中的体会完的意象用文字记录下来,看哪些书籍或者在活动结束后回去继续体会未体会完的情绪。在我自己的作业中,对于观呼吸,自我觉察或者看书方面完成的还是比较多的,而对于在小组中没有完成的情绪体验,可能是因为在早期自己没有能量没有精力,对恐惧情绪更多的是害怕,所以多数的情绪体验其实并没有完成,更多的是从现实生活中寻找一些东西,相对来讲我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情绪体验偏少,觉知觉察相对于情绪体验会更多一些。次序种类的选择是根据自己的状态进行,我在后期选择网络与地面相互交织成长,是因为在随着自我成长,自己能够收到两个老师不同的给予,有能力更好的完成两个老师一起布置的作业。

 

还有一类是不是老师布置的,而是自己下功夫的。我在2011年末开始坚持写心理日记,每天感觉多的时候会多写一些,但是如果遇到了感受情绪或者情绪能量到了一种不能进行主动性体验的状态时,有可能十天八天甚至半个月都可能不写。所以从那个时候起,我每天会记录一句感恩的话,如果因为情绪或者外界现实事件的影响导致当天没有写的话,过几天我会尽量还原当时的状态,把这句感恩的话补充上。还有一个就是每天体验,开始的时候我会结合一些禅修在每天早上坚持花十几分钟的时间进行体验,而晚上会进行躯体、意象的觉察沉淀;在工作中会觉察人际关系互动中给我和他人的感受,这些感受可能会给我的情绪带来波动,那我就会对自己的情绪进行一个觉察与分析;如果工作不忙,会对自己的躯体、情绪、自我情结、幼年创伤事件、人际互动的情绪扰动进行边记录边体验的过程。

 

作业特别是自选作业对我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心理学毕竟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最终是由现实生活来进行检验的,其实作业的作用可以增加和延长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浸泡的时间,或者是学习一种更为健康的生活方式与表达方式。因为我们在小组中,在心理团队与组织中,更多地是用更健康的、更建设性地、更安全的,自利利他的方式来进行生活与相互沟通,重新建构或尝试建构让自己和别人更舒服的方式。作业是增加这些功课的数量、质量和频度的方式。我们的很多情结或者模式可以在通过小组或者小组后的学习和体验,会让我们比较顽固的防御逐渐得以松动,而松动防御接收潜意识传递给我们的信息对于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单纯指望小组活动的时间成长可能不会有很大的进展,而如果配合着日常生活的时刻觉察与体验的话效果会更好一些。课上的内容是需要课下不断的体会的,更重要的通过课上的学习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规律,这对自己正向正面的暗示是非常必要的,也就是对自己有了一个正面的认同。

 

我觉得心理学最终为生活服务,让生活更舒服更健康更自由,更有生命的活力,作业的过程就是生活本身,每天从睁眼醒来到昏昏睡去,就是我们内在活动与外在环境之间,以及自己与自己的互动,这过程就是生活的全部就是心理学与心理的全部。这个时候让自己更多地沉浸在自己的觉察自己的觉知,对自己状态了解的层面上。说到这些感觉有些类似禅宗中提倡的生活禅,在生活中,将每个生活的当下都当做我们心理成长与体验的环境、场地与目标,让我们不断地从生活中感受这些东西,效果是最为明显的,意义也是最为重大的。

 

所以说,我对写作业与布置作业分为两层:

 

第一层是初学者,对心理学或者潜意识还有一定的需要尝试的人,另一层是两年的时间还持续走在成长道路上的人。

 

对于初学者和入门者,需要更重视意识和潜意识的沟通,熟悉心里的动作、情结、信念对于内在的影响,通过身体的语言了解自己的身体和下意识动作,看一些和潜意识连接的书籍和影视作品,特别是与意象对话非常关联的《大话西游》。还有朱老师及其弟子编写的书籍,这些书籍可以让我们慢慢了解意象对话或者潜意识和意识连接的状态,逐步增加自己对潜意识的接纳度,对于心理学的学习和成长都是有助益的,也就是不断地尝试了解一些东西,呈现内心中真正的东西和感受,让潜意识被意识解读到,方便我们在潜意识做些工作。

 

对于持续参加小组的精进者,特别是学习了一段时间的心理学或意象对话,对心理学的基本有了更加了解,成长动力更加足的时候,就需要有持续的更高难度的或者更细密日常作业的选择和布置:

 

在觉察和感受层面的日常训练,在日常生活中尝试着关注着自己的情绪体验和感受,对当下进行更多的觉察,也就是把心理学,把成长,把觉察带进生活中去。

 

然后就是对自己的这些自我的、情绪的、意识的、躯体的、意象的、念头的各种体验,这些体验更需要对自己的接纳,因为这个时候的感受是比较难受的,是不容易被我们接纳的。

 

还有就是一些对我们成长过程中,包括原生家庭的现实事件,以及我自己身上在和日常关系打交道的时候,比如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同事关系,对自己的情绪模式和行为模式的回观和觉察,以及将这些内心体验与现实事件现实行为在行为层面的反映,用体验式的方式,而不是分析式的方式进行自我的了知和觉知。我个人的经验就是一些所谓的了知和觉知更多的是一种防御模式,我大约经历了比较明显的半年的时间,用这样一种分析式的了知和觉知对自己的一些情绪感受进行隔离和防御。就像之前说到的《教父》的那个形象,更多的是一种隔离。

 

当到达更深的一种状态,成长达到3-5年的时候,对自己的情结、情绪模式,意象对话或心理学了知更多的时候,需要进行更多的技术层面的梳理,不是理论学习,而是在面对来访者或小组成员时,对具体情境如何具体技术如何使用的细致梳理。简单说,就是看完书然后练,感受、体会,练完再看书,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理论反复看。

记得王路骋老师2-3年前说看大话西游大概看了9遍,邱老师对于《我是谁》也是推崇反复阅读,可见对于我们重要的书籍和影视作品,在这个阶段,是将内心的东西进行细致化系统化,是自我内心更深的体验的过程。略作提醒的话,阅读书籍或者参加工作坊,建议有三四个月左右时间间隔,在这个时间段内对于技术的感受的积累与提升,并其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困难、迷惑可以尝试在这个时间段上进行重新的选择和体验。

 

我自己在参加小组和小组进行互动布置作业中,分为个体化和整体化,前面所讲的作业是整体化的,但是在小组成员中,每一个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行为模式,躯体感受、情绪感受的个性化的特点。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个性化的针对性的作业选择。其实我是想说我的作业是适合我个人个性化的一种体验,未必适合每一个人,所以这是一个个性化的分享。一般会出现四种个体化的状态,比如沉溺;情结走的过深,个体感觉能量不足;没有感觉,一般是压抑或者更理智化一些;还有就是隔离,人际隔离情绪隔离比较严重。这几种是我在成长过程中,或带小组或作为组员参加成长小组,遇到的相对多的现象。

 

第一个是沉溺。沉溺更多的是要看到沉溺的意义,增加现实活力,离开当下情绪状态、情境、模式,增加现实感,增加区别于沉溺之后的或者沉溺过程中的感受。这个需要具体看。

 

还有些人可能走的会比较深,个人在此时又没有特别多的能量,或者现实中没有陪伴,可以使用现实替代,过渡性客体来进行替代。比如成长过程中会看到特别饥饿的小孩,现实中就可以带着特别饥饿的小孩的感觉吃饭,边吃饭边体会将饭吃到小孩子的肚子里的感受,也可以体会小孩想吃的是什么,从现实中进行补给,而这个过程是需要有自知、有觉知、是有意识的呵护和陪伴那个需要滋养的客体或自我。

 

还有一类就是情绪体验少,觉察感受比较少。经常被问到的就是没感觉、很平静,相对他可能暂时不熟悉意象的这种语言,或者压抑的比较严重,这种情况。我的老师有次让一个同学看小学一二年级小学生写的作文,这种过程就相当于让他逐渐地用儿童的潜意识的形象化的语言来感受,在他的内心中拉近形象化语言的距离,现实中可以做的比如看经典动画,阅读神话传说和童话,蔡老师就开了读安徒生通话的网络课程,大家可以参加。

 

还有一类是隔离,包括情绪的隔离,自体的隔离,自己与他人的隔离。我一般会用命令式的方式让他暂时不做隔离,让他和周围人互动,我个人觉得这个状态有些像沉溺,而建设性地让他离开隔离的这种状态,让他去感受与他人连接时的情绪和感受的变化,从而进行一些处理。在我自己带的小组里面,我布置的作业更多的是比较体验化的书面化的生活化的,要求他们对小组活动的进行简略的回顾、体验、分析,这个分析是连接的分析,而不是理智化地分析是什么原因来导致。

 

我布置的作业大致分5个层面。

 

第一个就是对在小组中所做的意象的体验和感受;

 

二是对在老师或他人的提示与互动中对自己的一些触动与感觉的回顾,来增加对意象细节化的体验;

 

三是自己在小组过程中或意象体验过程中或互动过程中的自己的体悟,开始可能会是一种分析,但是慢慢地就会有一种顿悟,也就是猛然的发现。

 

第四个就是和现实的联系,强调将心理的模式感受与现实进行链接。这个对于个人主题式的情结之间的关系有很大的帮助。我个人目前对于梦的记录开始逐渐重视,我将其当做意象来看,会对它从自我层面,家族层面、咨访关系层面进行主题式的梳理。

 

我自己平时做的作业包括:

 

一、心理层面的日记,更多是日常情绪的体会,包括参加朋辈督导或者工作坊或者某生活事件引起的我个人躯体、情绪等多层面的再体会,记日记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体会、不断联系、不断寻找模式的过程;

 

二、每天感恩的一句话,是真实的和自己的链接,而不是面具式的戴高帽、说好话;

 

三、小组与个询的记录,特别是记录最后自我的觉察和反思,包括过程中的反思,以及我在这过程中比较明显的有波动的需要改进的个人的细致化的体验、觉察、分析与感知;

 

四、看书,在现实层面的情绪不是非常负面或者扰动情况不严重的时候,我会坚持看书,通过书与实践的反复印证来提高自己的感受力。

 

以上就是我分享的主要内容。

 

【交流时分】

 

第一个问题:开始没有带组经验的时候,如何获得组员的信任?

 

答:我更多用真诚的、开放的以及自我成长前后的变化,如郑老师所说,当你成长到一定程度,向别人发出邀请,别人不会在乎你的知识与理论的多与少,他们会在与你相处的过程中获得融洽和收获的时候,对方就会自然的相信你,当然这种信任是建立在他对你的了解以及你越来越好的成长状态,在这个过程中,会成员会越来越信任你。我个人带组大致分3个阶段,

 

1、通过带组来碰撞、提升自己,基本持续1年,包括在朋辈督导小组中,与个人成长小组是并行同期,也避免了开始不适合做朋辈督导的状况,当然一些在成长小组中出现状况在督导小组中也出现了。回头看郑老师的提醒,是非常必要的,对于在当地不太方便建立督导小组的状况,建议小组几个人可以分别跟随不同的老师,然后再聚在一起做朋辈督导的效果会更好。

 

2、自己对带组有了一些经验,且自我觉得可以经受来自组员的挑战或情绪冲击的时候,开始带收费性的小组,大概在13年下半年,有了自己的一些的定力。面临收费的冲击会更实质一些,之前更多是分享,收费则是双方都会有期待,而这样的状况才是真正面对组员面对自我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不断的自我体验,带组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以及触碰到的自己的情结,通过深度体验或者小组的方式,不断地不断地进行化解。

 

3、今年年后的阶段,自我感觉自己在带组中感受到更强的自我稳定性,14年底到15年初,我参加心理学工作坊和小组的频度相对较多,成长的速度相对快,内心被滋养更强些,相对能量会更大一些,带组的时候会更能够面对情绪的冲击,有一个我有自我稳定性了的感觉。然后从今年年初的时候,我的情绪的深度,自我觉察觉知在不断地提高,个人容器感不断地增大,自我感觉稳定些,当然也是在和主要的情结不断互动和化解的过程中不断来达到这个阶段的。

 

 

2、遇到最大的挑战局面是什么?如何处理的?

 

 

答:所谓的挑战就是和自己的核心情结搭上扣了,或者是碰触到了自己相对不能接纳的情绪和情结,以前我可能会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或者进行辩解,越来越往后包括昨天我会允许自己情绪的出现,允许对方表达情绪,同时跟自己调整自己的状态,知道自己处在什么样的状态,不会做些特别大的反应,当然反应会越来越小,回来后会回头看这个反应对自己的冲击到底是什么。昨天的小组结束后到今天上午的时候,包括梦里面,一直都在体验感受,一直呈现小组的状态,其实在这个过程中就是在化解和处理自己更深更大的一个情结而已。

 

3、哪些话题作为小组成长的内容比较好?

 

答:需要看小组特点,需要看小组是公益性的还是收费性的,是处于开组的初期还是中期,组员的情结化解度深的还是浅的,处于不同的阶段,话题也不一样。一方面成长度不是很高的话,会选择些比较基础的起始意象隐私度不是很高的或者模式化的敏感化的人际互动模式的主题,不会挖原生家庭很深的东西,否则带小组的难度会很大,小组成员的反应会很大。

 

4、成长小组的形式的感受和体会?

 

答:方式分地面小组和网络小组,形式分封闭与半封闭,网络小组的效果没有地面小组好,但是很多时候可以根据包括缘分,每个人的打开度,每个人的角度和适应度以及资源的量来进行选择。当地有没有合适的带组人是一个方面,还有小组可能会有主题式的或者体验式的,意象对话一般是体验式的工作坊,何老师做两性关系主题的工作坊,还有张峥和徐莉做的也是意象对话的主题成长小组,当然现在网络的发达与微信使用频度的增加,从使用的便捷和资源的获取都是比较方便的。

 

5、小组成员有的愿意说话,有的不愿说话,带组老师是会有时间的调节侧重还是跟着场的动力走?

 

答:这些方面都会考虑到,对于经常说话的,可能在不同老师那里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我在很多老师那里学过的方式,可能会在一定时间打断他,或等他反馈完之后我会将我的感受反馈表达给他,通过这样的调节,他以后在表达的时候也会带着觉知,当然我所说的这些表达,是指的现象性的、表现性的表达,他的这种表达往往和真正要表达的内容是不同的。当这个时候我会在他表达出来2/3,或者主要内容已经表达出来的时候,我会适时地阻止让他觉察当下,然后对于感觉不明显,或者表达欲望不强烈的组员,我也会给他们时间,按照他们自主的时间选择,在自我选择的基础之上会给他们一些我认为他们可以接受的一些启示和回馈,会给他们这种状态的一个我的自我感受。

 

通过当下自己的共情去感受对方当下的状态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看看他不愿表达的原因是情结性的还是当天情绪性的,具体原因具体看。一般来讲,成长过程的状态会变化的,大多数人给我的感觉相应的情结会在小组中呈现得更对应一些,一般抑郁或者悲伤的状态表现的会沉默一些,而焦虑和愤怒情绪表达的会更多一些。还有关于场的能量,我个人感觉和很多老师的观点都一样,在我拿不出对这个场没有明确的结果和判断,我会相信场的直觉,我会跟着场的动力走,走到哪里我不知道,但是我会陪伴这个场,会让场自然地流动到动力流动到的地方。比如有时候场比较沉默,有时候场比较躁动,有的时候场动力会让大家都不舒服,所以是需要具体看的。

 

6、在长期成长小组中,带组组长如何化解众多成员不同角色的投射?

 

答:我更多的总体的方法,是回到当下,看一看这个时候来访者或小组成员和自己内在心理关系是什么,通过这种反应,发现当这种投射出现的时候,接纳这种投射,尝试看一看这种投射背后的意义和动力是什么。不断地去澄清去化解,这种投射带给双方的感受,通过对感受的对情绪能量的调节,逐步看到双方的投射,移情反移情之间的关系,还有我会用其他成员的反馈,来看看无论这是什么样投射的关系,其他人对这种投射是怎样的一种感受或者回馈。

 

我个人会觉得这种不同角色的投射会比统一的投射会更好一些,或者是对于组员和带组老师的意义、作用、成长的扰动和动力都是更好的,或者更适合老师与组员的相互成长的。在我知道的一个团队中,他们的投射会比较单一,相互的关系会比较单一,所以这个小组的持续性和内在成长度往往是偏低的。不论是小组里面发生的任何事情,只要不违反郑老师之前列举类似的设置,我个人是接纳这种状态,这种投射,关系和情绪的,然后我会慢慢回头看情绪背后的意义和动力,或者对彼此双方当下有哪些影响,不断地提升带组老师的容器,提升小组成员内在的自我觉察和自我了解。深圳意象对话小组

 

7、小组成长动力不稳定,有时高,有时低,低的时候做什么比较合适?

 

答:上次郑老师说到小组动力这部分,我们很难做出我们让它有动力,但是我们可以做出一些东西增加它们的包容允许的呈现,来看发生这部分的意义和动力是什么,以及感受是什么,要看带组老师是不是本身就有焦虑或者期待,所以会有他的评判,这个时候就会带有带组老师的一个角度。我还是比较赞成郑老师的观点,他什么状态都没有关系,只要他能在小组里面呆着就可以,郑老师给我的感觉他就像场里的一个小火炉,他只是成为他自己和一个存在,他的存在就是对场的一个支持,他不会因为你冷的就靠近你,也不会因为你热了就远离你。

 

带组老师的岿然不动,是最好的支持、陪伴和应对。当小组成员有了大的情绪扰动比较深的时候,需要陪伴和支持的时候,会用他发自内心的、有觉知的、有感受的、有分辨的一种爱去陪伴、支持和鼓励情绪走的比较深的同学,这就是我刚才所说的小火炉的感觉。小组动力比较强或情绪高涨的时候需要注意危险,要警惕是不是小组成员形成了一个心理的内在结盟,是不是在做同一件事情,而小组动力不足或比较沉闷的时候会更加困难。

 

分享:

 

朱老师来赤峰分享了小组或团体发展的4个阶段的特点,1阶段形成期会有冲突,会有些不太稳定;2阶段是蜜月期,相互的敞开度、安全感会更强;3阶段是稳定期;4阶段要么解体,要么需要进新人了。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更重要的是需要看看这几个期和阶段对于组员和老师的意义是什么。

 

8、带小组时出现厌烦心理,不想继续带了,怎么处理?

 

答:这个分两个层面,对于带小组本身会有一个厌烦,还有一个是这个小组不想带了,可能从带小组的出发点,如何看待对这个小组的期待方面做一个体验和感受。如果对带小组本身没有兴趣,或者觉得自己在里面不想投入太多精力,与自己的价值期待相距有些远,或者尝试看看自己带组的方式是不是有些问题。再有就是这个小组对自己的影响,这个时候更多的时候是需要看在和小组成员互动过程中,小组成员给自己的冲击中,自己在小组互动的过程中,自己受到了哪些的心理冲击,包括勾起了哪些情结,个人出现这种状况时,看看自己不想带的模式是什么,此刻勾起了我的哪些不敢或者不能面对。如果能自己化解就自己化解,如果不能化解就找督导。其实归根结底还是要看自己的内在,无论外界有何种影响,其实最终落脚的还是要回观自己的内在。回到当下,回到自己,回到当下的自己,笼统来讲,当我们无论升起了怎样的起心动念,最好的方式就是回到内在看自己此时当下的内在动力是什么,看看当下的这个子人格的“动”是什么。深圳心理咨询专家

 

9、朋辈互助的误区,注意哪些问题?

 

答:上次郑老师在分享的时候也提到了这个问题,在朋辈督导中存在大家水平相当,相对稳定的层面下,大家都需要有个更好的觉察,但是这个觉察一般是很难觉察到的,所以这个时候小组成员之间的心理能量往外投注是十分常见的。所以说很难回到自身,可能在表达方式上是会有更不建设性的表达,虽然意象对话一直强调建设性表达,但是这个时候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容易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判断,分析,指责甚至攻击。常见的方式会有非常舒服的方式,夸张的方式,感觉很好或者热情高涨的方式,还有就是看着来了但是表达很敷衍,私下会开小会,团体内会拉帮结派的感觉,这个时候团体的动力已经发生问题,于是就需要一个带领者。所以这个时候心理成长的团体或者朋辈小组,我个人感觉会更像一个冠以心理学名义的普通群体,在里面人们一些情结、模式、人性的东西会容易出现,这个时候需要一个人他什么都不做却是对这个小组最大的支持。我个人觉得所有的一切回到自己的身上来,我在朋辈督导或者我主持或参与的佛学佛教的团体中,对我的一些模式的发现,情绪的表达,别人对我的回馈,自我的觉知,自我的了解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在这个过程中,珍珠或准珍珠组成的朋辈督导小组会更容易回到自己,而我们在平时朋辈督导小组中使用的力会更向外。不过这个过程中,要相信自己,你内在的动力,相信大家向善的动力。在经历过这些以后,只要坚持成长,这些都会被后面的成长所弥补,都会成为成长道路上的宝贵经验,让更多的人不再走更多的弯路。转用朱老师的半句话:有事不怕事,没事不惹事。

 

10、成长强调找感觉和感性,怎样看待成长中“理性”的运用?

 

答:这个问题我的感受和表达不是特别清晰,尝试表达下,意象对话更强调感性,情绪的感受体验,调节情绪是调节情绪背后的能量,理性更像是体会过程中的觉察,这个理性更多的感觉像是,你的成长、情绪调剂的目标和目的,什么是真正的成长,在具体的成长过程中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成长,并且这种成长方法是符合人的心理健康或者符合人的更健康更自由更幸福更好的应对生活的方式方法。换句话说,理性,我的感受和理解,更多的是说成长应该符合人的心理发展规律,符合人的健康价值取向,符合更高层面的人类的更加健康更加和谐的追求方向,像意象对话提倡的信爱知行这种理念的提升。或者说理性用意象对话来讲,朱老师的理论和心理概念,就是我们在具体操作中的具体方式方法,以及遵循的原则,以如何确保我们健康的,正确的,良性的,有建设意义的如何使用这些东西的准则和规律。深圳意象对话小组

 

以上谨代表个人观点。

 

【在感悟中彼此滋养】


@山间:谢谢,也谢谢高速路堵车,让我有机会在高速路上听完你的分享。感受用心,真切。[强][抱拳]

 

@清风明月: 感觉你做的非常扎实,对团体动力的觉察很及时,特别是提到小组共同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要警惕是不是在形成一个联盟,对我帮助很大,学习了。[抱拳]

 

 

@董永芳: 非常感谢[抱拳]刚刚爬完楼,很受益,[抱拳]也很烧脑,总之感谢[抱拳][抱拳][抱拳]

 

 

@赤峰一张如江: 路,都是走出来的,谁走,怎么走,向哪走,走到哪,走多久,需要我们与自己链接,与内在自我链接。

 

 

@胡杨: 爬完楼了…用心努力的成长,尽心竭力的分享[强]学习了[抱拳][玫瑰][玫瑰][玫瑰]

 

 

@星星知语: 此时想起两句话:当你施予我,我给你我的接纳;当你取之于我,我感激你的赐予。我相信,给予是更大的乐。期待自己能给出的时候

 

@玉麒: [表情]坚持自己爬楼听完,感动!

 

@谢琼英: 老师,谢谢!我会有方法和方向了。

 

@細: 聽著這分享睡覺,梦见自己做的某个东西很粗糙,不好意思拿出去卖,还出现一些人,睡醒忘了,之后出现一堆小黄人,好多,好像蚂蚁似得,他们可以很快很精细地把那个东西做出来给我看了,我好惊讶,哎呀,有时候有些东西自己懂得做,但也比不上一个队伍做的好,挺喜欢听这些分享的[强][偷笑],好多启蒙意识

 

@魏续静: 昨晚坐电梯听课,今天再一次爬楼梯听课,感觉不一样,第一次听课,我感觉自己像个认认真真的学生,专心听老师讲课,爬楼梯听课时一边听一边看着大家的问题,就好像在小组互动一样,我也参与其中了,爬楼梯不仅锻炼身体还能与大家一起参加小组活动呢

 

@胡平: 今天才有时间爬楼了听到老师的分享,听了一个多小时,其实听到后面有几次都走神了,一开始觉得是时间长了注意力无法集中也是正常,后来觉察了一下,其实是只听到了自己想要听到的,同样是受益匪浅,前段时间写过的心理笔记停下来了,现在好像有感觉把它写下去。@赤峰一张如江谢谢老师的分享,准备把录音存下来过一段再听,应该又有不一样的感受[微笑]

 

@春天美丽: 大清早一边包饺子一边听张老师的精彩分享,过了一个充实又愉快的早晨,精神食粮加物质食量,身心健康[偷笑]谢谢张老师辛勤付出,谢谢唐华上传录音[玫瑰][玫瑰][玫瑰][玫瑰][强][强]

 

@ zhichao总算爬楼听完了老师的无私分享,感觉象在吃苦瓜里面的红瓤甜籽[偷笑][呲牙]

 

@奕: 好落地的分享。还得再听几次,认真消化[愉快]

 

@蓝月: 是呢,内容比较深呢,听了一遍比较烧脑。

 

@赤峰一张如江: @蓝月张海浪本溪有了体验也许更好些,我们都会选择我们能接到的,烧脑无处不在……[呲牙]

 

@蓝月: @赤峰一张如江既有感觉,又有逻辑,这样才能走得远。[强][强]

 

@赤峰一张如江: 只要对大家有所启发即可,我更是借机梳理自己,自己从昨晚到现在玩了一次情绪过山车,成长无限。分享其实就是在收获,这是我在众多老师,前辈那里深切感受到的。

 

@奕: @赤峰一张如江说得太好了!分享,也是极好的梳理自己、把成长感悟意识化的过程[强][强]

 

@蓝月: 真是高手如林的柿子群呀!@锋谢谢群主,此群太开阔眼界了。黄金、水晶、珍珠都是我们该见识的!

 

分享者:张如江  公众号:柿子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