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专家朱建军:在蜕壳过程中成长
在蜕壳过程中成长
那天看电视,屏幕上有一只螃蟹在蜕壳。 一开始我挺惊 讶,见到过蛇蜕皮也见到过蝉蜕壳,可从不知道螃蟹也蜕壳。 后来一想,也不奇怪,生物学上早就讲过,有些动物骨头长 在外边,这外骨骼就是我们所说的壳。壳不能长大,于是那些动物只好隔一阵子换一个,才好长大身体。螃蟹既然有这 “外骨骼”,自然也要蜕壳。
后来就想还有哪些动物蜕壳?鳄鱼要不要蜕?乌龟要不 要蜕?想到后来突然发现,人也是要蜕壳的。
因为人也有壳,或者说外骨骼,虽然我们并不总能看见 它,但它存在着,而且一直在支撑着我们,保护着我们。但 是当我们越长越大,这层壳已容纳不下我们的时候,我们又 感到它束缚着我们,于是,我们也只好蜕壳。
父母就是我们的壳。当我们小的时候,这层壳给我们安 全感,给我们温暖。没有父母的孤儿,就像没有了壳的蜗丰, 软软的肉体是那么容易受伤,只好到处寻找一个替代的壳。
而当我们长大成人,这层壳却变成了束缚人的缰绳。父 母的忠告使子女难于独立判断,父母的关爱使子女难于经受 磨练,父母的亲情绊住了走向远方的子女的腿,父母的期望 更压迫着子女稚嫩的肩。
于是,青少年们只好痛苦地蜕壳,他们顶撞父母,回避 父母的目光,锁上自己的抽屉。在父母说话时,他们会厌烦 地捂住自己的耳朵,就像一只蜕壳时的螃蟹,挣扎着咬着牙 (如果它有牙)从壳里钻出来,竭力摆脱那层旧壳。
前人的知识也是我们的壳。如果我们的思想不成长也罢 了,思想一成长,你就会感到你不得不挣脱你的精神导师,不 得不批判他,不得不提出异议。你挣脱这层壳所花费的力气 有时甚至和你当时获得它时花费的力气一样多。
更难蜕下的壳是我们的价值观、我们和世界相处的方式、 我们长久以来保有的心结。也许有一个女孩从小就缺少父母 之爱,她长成了一个忧郁的女人,厌倦冷漠地观望着这个世界。渐渐地,她心中的创伤已经平息,生命的热力已催生了 新芽。这时她就会发现,那早已习惯的幽怨、寂寞,那习惯 了的悲观、伤感,已经成了一个束缚她成长的壳。这层壳应 该蜕掉。但是她又会发现,虽然这不是她想要的壳,但蜕壳 却又决不像换一件衣服那么容易。
她会害怕失去她的幽怨,因 为她不认识那个陌生的、没有幽怨的自己。而且一旦失去了 悲观,她会感到自己不再是自己了,会感到无所依靠的迷惘。 一个做惯了奴隶的人,刚刚自由时所感到的不是快乐,而往 往是惊慌,他可能会宁愿回到旧主人那里去接受驱使; 一副 戴久了的脚镣,刚刚打开时,囚犯的感觉也不全是轻松愉快, 而是感到脚下没有了根基;更何况人的价值观。人心中的情 结是他一年年、 一月月、 一天天用一件件事、 一次次的喜悦 或忧伤作丝线编织成的,更何况这层外壳是他以前生命的唯 一方式和依托!
而且这层难蜕的壳还不一定是一个坏壳。有一个人很正 直,只是看人看事爱走极端。在他的眼里, 一个人或者是好 人,或者就是坏人; 一件事不是漆黑的,就是雪白的。这个 壳保证他有正义感、有价值感,而缺点不过只是使他欠缺宽 容。这个人也很难下决心付出努力和痛苦的代价去换一个新 的壳。深圳心理专家
人的一生,要面临多次蜕壳。也许有很多人,在某一次 该蜕壳的时候,终于没有挣扎出自己的旧壳,没有蜕掉这过 时的保护和现存的束缚。他从此将不再长大,他的心灵的新 芽将枯萎,而他身边的每一个人,都会看出他在一点点地僵 化, 一步步走近死亡。
也许只有很少的人,每一次都蜕掉了旧的外壳,为自己的心灵拓展了更大的空间。他们注定要比一般人多经历蜕亮 的痛苦,多经历刚蜕下壳时的软弱和危险,但是他们的痛苦 获得了报偿。不论他们年龄老到了70岁还是80岁,他们仍 在不断更新自己,他们仍然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他们的心灵 仍阳在成长。深圳心理咨询
也许爱因斯坦、歌德、贝多芬,就是一些多蜕了几次壳 的人。
摘自朱建军《走出迷惘——增强你的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