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到顶部
  • 18926078801
  • QQ客服
  • 微信二维码

心理专家朱建军:是胃溃疡害死了诸葛亮

“胃溃疡 就是“吃不消 诸葛亮的智慧天下闻名,但他有一个致命的弱点。 诸葛亮是被人害死的吗? 没有史料记载有谁害死了诸葛亮。但诸葛亮那么年轻就去世,多 少让人感到惋惜。

 

是胃溃疡害死了诸葛亮。 “斯人而有斯疾”,通观《三国演义》,诸葛亮得胃溃疡并非偶然。

 

心理学研究早就发现,许多疾病的原因与其说是生物的原因造 成的,不如说是心理的原因造成的。这类疾病叫做心身疾病。

 

高血压、 胃溃疡、皮肤病、癌症等许多疾病的发生都和心理因素关系很大,都 可以归于心身疾病的范畴。

 

 

根据《三国演义》,诸葛亮的主要症状是吐血、昏倒。 诸葛亮第一次犯病是在他听到张飞的儿子张苞阵亡的消息时。

 

当时他放声大哭,昏倒在地,从那以后就病得卧床不起。这次病得很  重,诸葛亮对董厥、樊建等人说:“我自己觉得昏昏沉沉的,没法处理  什么事。”怕司马懿追赶,当晚就悄悄班师回了汉中。后来的表现还有  “自觉神思不宁”。到最后去世前,主要的症状还是吐血、昏迷、“心混 乱”。

 

精神分析心理学发现,身体的疾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的 心理状态,如一个人厌恶另一个人时,忍不住想吐口水,像要把脏的 东西吐出去一样,这象征着要把那个人带来的肮脏感觉“吐出去”。

 

同样的原理,胃溃疡在心理上,象征着“吃不消”。当一个人心理过于紧 张焦虑,潜意识就会通过内分泌系统或植物神经系统作用于胃,通过 胃溃疡告诉他:“你的身体已经‘吃不消’了。”

 

内科临床大夫认为,吐血是胃溃疡或胃癌的典型症状。而“心混 乱”、“神思不宁”等,在心理学家看来,是明显的焦虑症的症状。

 

根据 心身医学两方面的分析,我们不妨这样诊断:诸葛亮由于过度紧张焦 虑,引发了胃溃疡,而胃溃疡又导致了胃出血。

 

可以说,害死诸葛亮的 罪魁祸首就是诸葛亮自己紧张焦虑的情绪。 我们稍加注意,就会发现诸葛亮的身体状况和蜀国的形势息息相关:

 

早年,刘备的事业欣欣向荣,诸葛亮没有什么病;

 

后来,伐魏一 次次失败,蜀国大将日益凋零,伐魏成功的希望越来越渺茫,诸葛亮 的病就越来越重。

 

这显然是因为他内心的急迫感越来越重,焦虑越来越重。如果诸 葛亮善于通过各种手段调节自身心理压力,同时在蜀国大将日益凋 零的时候充分调动身边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潜能,由独立 支撑变为群策群力的话,也许历史就将改写。 但这些恰恰是谋略超群的诸葛亮的弱项。

 

诸葛亮刚出山时,有过这样的小事: 一天,有人送了一些牛尾巴 来,刘备拿了一些牛尾自己动手编织帽子。诸葛亮看见了,埋怨刘备 不再有远大的志向。

 

刘备很惭愧地把帽子扔到地上,讪讪地说:“我不 过是借这个散散心罢了。”当时刘备的兵力不过几千人,跟曹操根本 没法相比,刘备正为此烦恼呢,随手编编帽子,诸葛亮却想不到这是 减轻压力的方法。 任何手工劳动都有缓解压力的作用。

 

在现代都市里,“陶吧”、“玻 璃吧”逐渐兴起,人们掏了钱去弄得一身脏, 一方面固然是想领略陶 艺、吹玻璃的艺术魅力;另一方面,通过手工劳动解除烦恼,调节身 心,也是一个重要目的。刘备自己编帽子,正是借编帽子这一手工劳 动缓解压力。而诸葛亮却无法理解,可见他没有正视心理压力的存 在,至于主动调节就更无从谈起了。

 

刘备死后,将阿斗托孤于诸葛亮,诸葛亮的压力  更大,也更加辛劳,但他仍事必躬亲,不会分散压力。 有一段故事很说明问题:五丈原之战,诸葛亮与司马 懿对垒,司马懿问诸葛亮的使者,诸葛亮的饮食起居  和日常事务怎么样,使者据实回答,说诸葛亮晚睡早  起,小事情都亲力亲为,每天吃的却只是一点点。

 

司马 懿听了,环顾左右说:“诸葛亮吃得少,事情多,还能坚 持多久!”诸葛亮听了使者的汇报,也非常感慨:“司马 懿很了解我啊!”有人劝诸葛亮说:“我看您连文书都 亲自校对,整天汗流浃背,怎么能不累呢?司马懿说得 很对啊!”诸葛亮哽咽着说:“我并非不知道,但先帝托 孤于我,我惟恐别人不像我一样尽心啊!”大伙都陪着 他哭。从那以后,诸葛亮时不时地觉得“神思不宁”。

 

由此可见,诸葛亮事必躬亲的缺点,司马懿和诸 葛亮自己都清楚,而诸葛亮之所以不能将手上的事情 放手于人,原因是惟恐别人不像他一样尽心。正因如 此,他对智勇双全的手下也一直心存疑忌,缺乏信任 感。

 

别人不如他尽心完全有可能,但是像校对这样的 事情,诸葛亮贵为丞相,实在是不必自己去做。 行为心理学家针对事务繁忙、压力过大的人提出 了要把事情分类:A、是必做的事;B、是不那么重要的 事 ;C、 是可做可不做的事。

 

A 类事应该自己做,B、C 类则不妨假手于人。诸葛亮什么事情都亲自动手,必 定十分疲劳,也会降低工作效率。

 

诸葛亮最后几次伐魏的时候,天下已经比较太平,魏国政治也比较清明,蜀国内部从刘禅到李严上上下下都无心伐 魏。

 

伐魏实际上已没有多少成功的可能,而诸葛亮强求成功,为自己 规定一个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目标,怎么能不焦虑呢?诸葛亮早已意 识到实现自己心愿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

 

正因如此,在他的出师表 中,才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 不妨这样说,在内心深处,诸葛亮早已预感到伐魏的最后结局就 是他自己先死,伐魏之事才算了结。

 

所以,是诸葛亮害死了诸葛亮。

 

 

摘自朱建军《滋养与安顿我们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