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到顶部
  • 18926078801
  • QQ客服
  • 微信二维码

心理专家朱建军:走出爱情的牢狱

“和一个自己不爱的人结婚道德吗?”一位女友曾在信里这样问我。 为什么要和不爱的人结婚?这不仅是对对方的不公平,更是对自 己的不公平。

 

没有爱,你发现最好的婚姻也不过像集体宿舍,而最坏 的将如同地獄。

 

因为需要婚姻,这也许是答案。因为年纪大了,因为社会压力,因为 孤独寂寞,因为需要异性,这也许也是答案。

 

但是这都不是真正的答案。

 

真正的答案是:因为不相信自己能真爱上一个人并且和他结婚。 有许许多多不再能爱的女人,如我的这个朋友一样,她们也爱 但是她们已不能再爱一个人。

 

她们未必是冷漠的女子,她们也可以活 泼,善于交际,但是她们不再会爱。 这些女人爱过。爱是天性,没有人不能爱,而不能爱的原因几乎 总是:她们有过一次未能完成的爱,她们受到伤害,痛苦,但是至今却 仍未能忘记那次爱。

 

她们不再能爱别人,是因为过去的爱还在她们心里。

 

当你把心给 了一个人后,你怎么还可能爱另一个人?你可以和別人结婚,生孩子, 但你怎么可能爱别人? “是的,我知道的。”

 

我想像中的那个女孩回答我时,眼神一定是 幽幽地望着远方:“为什么最真的爱总是最痛?”

 

“为什么痛苦却又如 此难忘?”“为什么爱总是和孤独在一起?”

 

“为什么我要无怨无悔?”

 

是的,为什么痛苦却又难以忘记?为什么有这么多女人死死保有 这一份痛苦、伤心和孤寂,而不愿去寻找新的幸福?为什么她们拒绝 阳光、欢笑,拒绝新的爱情?

 

因为痛苦意味着她在爱着,因为忧伤也是一种 美,她们执著于痛苦忧伤,就是执著于爱,执著于过去 的爱。 难道不应该吗? 是的,不应该。

 

 

因为过去的爱已经死亡了。过去的 爱不能满足你现在的心。

 

你说:“为什么最真的爱总是最痛?”你怎么知道你 过去的爱是最真的?不错,它是真的,但是你现在仍可 以找到真爱,仍可以找到和它一样真或者更真的爱。

 

你 过去的爱是痛苦的,而你会找到幸福的爱。要相信! 你可以有幸福的爱,现在的爱。过去的爱已过去, 不能让它占据你的心灵,不论它过去多么好。

 

人不应 该总执著于过去,就像你多么爱的亲人,当他去世后 你也必须埋葬他。爱情死了也需要埋葬,不能让过去 的爱情似鬼魂缠住心灵,否则,心会死去的。

 

放弃过去的爱吧,你会遇到新的爱的。 你也许会说你看不到比他更好的人,那是因为你 没有睁开眼睛看别人。你的眼睛,直看着过去,你怎么 能看到现在的人呢?你用审视挑剔的目光扫过,看到 周围的人都如同青蛙。

 

但是当你睁开眼睛去看,你会 发现他们不是青蛙而是人,当你再一次爱,你会发现 王子原来就在你的身旁。

 

不要相信那些言情小说,不要相信那种爱的痛 苦,那种痴恋,那种所谓的浪漫。

 

不要相信爱必须是痛 苦的,必须是永难忘记的,必须是让你拒绝新的爱的。

 

郝思嘉对卫希礼的爱感动过许多痴情少女,但是那件事其实是一种病。这种病使郝思嘉错过了本应该有的更真的爱。

 

在《飘》的结尾,她悟出了,她知道她错了,她错过了生命。而你,为什  么还宁愿重复她的错误?郝思嘉明白了,她爱的不是真正的卫希礼, 只是她自己心中的一个影子。

 

你难道不是这样吗? 放弃吧! “我想忘,但是忘不掉!我曾一次次努力忘掉,但是那是刻骨铭心 的。”女孩说。

 

为什么会忘不掉?爱情如一株花,是要用心血浇灌才能成长。

 

你 忘不掉过去的爱,是因为你现在仍旧在不停地用心血浇灌它,要不然 它早就枯萎了。

 

旧的死去,新的出生,这是生命自然的法则。你不是这 样,是因为你在浇灌过去的爱。而那并不是真正的爱,它不是相爱,只 是你一个人的爱,真爱只能是相爱, 一个人的爱正如一个人跳交谊舞 一样荒谬。

 

努力忘掉它。你的头脑强迫你的心“忘掉”,而这样做的结果只是 让心更坚定地说:“我忘不掉!” 用不着强迫自己忘,也不要纵容自己回想留恋,把你的注意力从 这里移开。

 

专心致志地活在现在,投入现在的生活。享受生活现在给你的一 切: 一束阳光, 一朵白云, 一曲音乐, 一次会心的交谈, 一个朋友。

 

当你 享受生活时你就不会再留恋痛苦,不会留恋忧伤,不会留恋那变态的 快乐。现在你生活的环境中有许多美好的事存在, 一本好书, 一杯清 茶, 一个关心的询问。享受这一切。

 

然后你会发现,过去的爱已渐渐死亡,为此你可能悲伤,但是就 让它死吧,埋葬它。

 

然后会有某一天, 一个新的爱将诞生,新的,纯洁的, 充满活力的,幸福快乐的,让它诞生,像抚育一个孩子一样让它成长。

 

不要让昨日的爱成为你的牢狱吧!不要自己画地为牢。生命本应 该是幸福自由的,生命本应该是用来创造爱的新生命的。

 

 

转自朱建军《滋养与安顿我们的心灵》